分庭抗礼(fēn tíng kàng lǐ)

拼音fēn tíng kàng lǐ
注音ㄈㄣ ㄊ一ㄥˊ ㄎㄤˋ ㄌ一ˇ

基本释义

[ fēn tíng kàng lǐ ]

庭:庭院。抗:原作“伉”,对等,相当。抗礼:行平等的礼。古时宾主相见,分别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平起平坐、相互抗衡或互相对立搞分裂、闹独立。

详细释义

分庭抗礼 [fēn tíng kàng lǐ]
  1.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知县此番便和他~,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百科解释

分庭抗礼,庭即庭院;抗原作“伉”(kàng),是对等、相当的意思;抗礼即行平等的礼。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语出《庄子·杂篇·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清 昭连 《啸亭杂录·本朝内官之制》:“近日内务府大臣多由僚属骤迁,又无重臣兼领,故敬事房总管辈多与诸大臣分庭抗礼,无复统辖之制。” 查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