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生我国清初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在文中严监生虽然吝啬,但并不贪婪,没有成为“鬼”,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胆小怕事,勤俭本份的封建土财主。
严监生人物分析
严监生这个形象描写的第一笔是从老大怕吃官司溜走后开始的。小说是这样写的:
“知县准了状子,发房出了差,来到严家,严贡生已是不在家了,只得去会二老官。二老官叫严大育,字致和,他哥字致中,两个同胞兄弟,却在两个宅子里住。严致和见差人来说了此事,他是个胆小有钱人,见哥子不在家,不敢轻慢,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忙着让小厮去找两位舅爷商议。”
这场官司,本是老大严贡生惹下的,与严监生毫无干系,他完全可以推掉不管。正如王仁说的:“各家门户,这事究竟也不与你相干。”然而,他还是自认倒霉地花了十几两银子,以“釜底抽薪”之法为老大平息了官司。两位差人来找严监生,分明是想来敲诈他,如果放到严贡生头上,他是绝不会买此帐的,而严监生又是留着吃饭,又是送钱,还赶忙派小厮找两位舅爷来商议。这就显示了严监生那胆小怕事的猥琐性格,说明了他宁可花银子换来一切事情在安隐状态中度过的心理。仅从对待这场官司,就可以看出严氏二兄弟性格和为人的不同,一个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地跑了,而另一个则逆来顺受,自认了晦气,这就把两个不同的性格十分生动地互为反衬了出来。
严监生这种胆小懦弱的性格特征,在王氏病重议立偏房的情节上又进一步显现出来。扶不扶正赵氏,本是他自己的事,但他先是怕扶正赵氏得罪两位舅子,当他用银子买通两位舅子王德、王仁后,又“恐怕寒族多话”了,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行为举止,正是他那胆小懦弱性格的绝妙体现。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