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河北省邯郸市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土作为决定农耕文化的关键要素,其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黄土高原上的黄土,虽然它是一种弱度或没有土层分化的新成土,但它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原因是它的“自我加肥”的作用。黄土地的深度特征较强,且土质均匀。由于土层是经过无数年代的累积而成,腐烂的植物残体变成肥料,雨后通过毛细管的作用,不断把土壤层中的各种矿物质吸到地面。在北方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都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继续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事物时常存在两面性。黄土的质地疏松,即容易形成水土流失,特别是大陆型气候特点下的东亚季风气候,下雨集中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其不均匀,经过开垦的土壤很容易被雨水冲刷,造成生态问题。正是这个问题,才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问题的担忧,促成了和谐共生理念的产生,特别是当人口快速增长之后。
黄土支撑了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前期,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战乱,大量的人口开始向江南转移,为南方带来了人口、财力与技术,将南方过往的沮洳之地开发为富足之区。到了隋唐时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至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已开始显现,南方水田农业开始担起支撑人口增长的重任。
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如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山巅有涵养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
(摘编自徐旺生等《中华和谐农耕文化的起源、特征及其表征演进》)
材料二:
哈尼梯田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系分界处、云南南部的哀牢山—红河区域,那里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当地哈尼族、彝族等山地民族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特征,建立了独特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复合稻作系统。据推断,哈尼梯田的开垦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代,至今已有约1400年。
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在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山、水、林、田、湖、草”一个都不缺,如同一部写在大山上的教科书。以往对红河哈尼梯田的解读主要是“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但我们认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更能够揭示哈尼梯田的生态文明价值。
首先,哈尼人的命脉在梯田。据民族史考证,现代哈尼人是古代氐羌族系的后裔。哈尼先民在南迁过程中,通过与百越诸族交流,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逐渐从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当他们迁徙到红河谷地时,当地那些易于耕种的平坝已有其他民族居住,土地紧张,同时因为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干热气候,便转而定居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的中海拔山地,由此开启了开垦梯田的历程。从游牧到农耕,再从农耕到山地稻作的变化,发生了两次巨大转变。相对游牧方式来说,农耕方式虽然生产力更高,但要保证作物的产量,就必须更加高效、可持续地利用土地。与坡耕地相比,梯田保水保土的能力大大增强,水稻等粮食的产量显著提高,成为山地农业耕作的首选形式,这正所谓“人的命脉在田”。
其次,哈尼梯田的命脉在水。梯田是山地农业的常见形式,哈尼梯田可以作为山地水田的代表。这里的梯田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水里泡着:夏秋时节栽满禾苗,稻浪翻滚;即使到了冬天,稻子收割后仍然放水泡田,此时梯田里水平如镜,黑色的田埂沿着地势和等高线,描绘出疏密不等的曲线,因而哈尼梯田成为让人们流连忘返的天堂。但是,哈尼梯田的水从哪里来?
上述问题最直接的答案就是:“哈尼水的命脉在山。”从大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田所在的云南哀牢山—红河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低海拔谷地一路北上,在迎风坡的高海拔地带形成降雨。从小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田下面的红河河谷属于干热河谷,高温促使河水大量蒸发,但是这些水蒸气在高山峡谷中不会很快消散,而是跟随热气团、顺着山坡上升,在哀牢山高海拔地带遭遇冷气团,形成浓雾,进而形成降雨。丰沛的降雨被哀牢山上茂密的森林所吸纳,形成数量众多的山泉和溪流,即使在旱季也能源源不断地流淌。
最后,哈尼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草和树。对哈尼梯田这样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来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水土流失。当土地裸露时,雨水或溪水就会直接冲刷土壤,造成侵蚀。坡度越陡或坡面越长,地表径流的流速就越快,流量就越多,对土壤的侵蚀力也就越强。哈尼梯田地势陡峭,坡度常常达30度,海拔相差可达1000多米。但相关研究发现,哈尼梯田形成了一个精妙的系统,恰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水土流失。即使偶然遭受暴雨袭击,也不会大面积崩溃。
(摘编自耿宇鹏《红河哈尼梯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典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地理环境来看,北方黄土带人口稠密,黄土的“自我加肥”性能是关键要素。
B. 南方农业文明的兴起离不开人口转移;山地梯田等的开发与人口增长密切相关。
C. 哈尼人的生活方式经历了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梯田耕作的发展发挥了“命脉”般的作用。
D. 哈尼山降水量丰沛、地势陡长,梯田开垦裸露土地,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土土质既适合农业发展,又容易造成生态问题;黄土带生态问题突出,又促成和谐共生理念的产生,这些恰是“事物存在两面性”的有力例证。
B. “如同一部写在大山上的教科书”,作者以生动贴切的比喻充分肯定了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体现出古人的劳动智慧。
C. 哈尼先民开启山地稻作的转变,客观上是因为红河谷地的平坝土地资源紧张,主观上是因为自身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气候。
D. 哈尼梯田属于复合稻作系统,是山地水田的代表,与坡耕地相比,保水保土的能力更强,是人们改造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和谐共生理念”观点的一项是( )
A.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主张优先发展农业;很多王侯实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的政策。
B. 《孟子·梁惠王上》主张“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
C. 汉代,出现了“人工肥力观”,认为对肥沃土壤只用不养,就会沦为贫瘠之地,故提倡“用养结合”。
D. 宋太祖建隆二年二月下诏:“属阳春在候,品汇咸亨,鸟兽虫鱼,俾各安于物性,置栗罗网,宜不出于国门,庶无胎卵之伤,用助阴阳之气。”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该图无法完全诠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关系。
B. 从地理尺度来说,①处形成降雨的水汽有的来自④处。
C. ③处初始阶段,南方水田农业已支撑起人口增长重任
D. 在自然气候上,④处或比②处更为干热、降水更少。
5. 全国两会上,某位代表提出要更加重视对哈尼梯田文化的宣传与保护。这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B
3. A 4. C
5. ①哈尼梯田历史悠久,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彰显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②哈尼梯田系统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启示意义。③哈尼梯田立足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景观,对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④哈尼梯田作为一种重要的农耕方式,自身具有优势,对满足人们生存需要、调和人地矛盾、探索农业发展等有现实意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梯田开垦裸露土地,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峻”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这里的梯田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水里泡着:夏秋时节栽满禾苗,稻浪翻滚;即使到了冬天,稻子收割后仍然放水泡田”,第六段“哈尼梯田形成了一个精妙的系统,恰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水土流失”可知,梯田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水里泡着,没有裸露土地,形成一个精妙系统,能最大限度避免水土流失。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肯定了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体现出古人的劳动智慧”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在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山、水、林、田、湖、草’一个都不缺,如同一部写在大山上的教科书”可知,作者肯定的是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体现出“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价值。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体现的是重农思想和政策。不符合和谐共生理念。
B.“‘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和谐共生理念。
C.“用养结合”体现的是既用地也养地,既利用也保护,通过循环农业的办法解决耕地质量问题。符合和谐共生理念。
D.“属阳春在候,品汇咸亨,鸟兽虫鱼,俾各安于物性,置栗罗网,宜不出于国门,庶无胎卵之伤,用助阴阳之气”指设置狩猎用的网,不出国门,使动物幼虫不受到伤害,意在使人们形成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满足人们对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符合和谐共生理念。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南方水田农业已支撑起人口增长重任”错误。该图表是“哈尼梯田四素同构图”,根据原文可知①处为森林,②处为村寨,③处为梯田,④处为河流水系。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哈尼梯田的开垦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代”,可知③处初始阶段为隋唐时代;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黄土支撑了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前期……到了隋唐时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至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已开始显现,南方水田农业开始担起支撑人口增长的重任”,可知,是在宋代,南方水田农业开始担起支撑人口增长的重任。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文化层面。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哈尼梯田的开垦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代,至今已有约1400年”,材料一第四段“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如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可以概括出哈尼梯田已有约1400年,历史悠久,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彰显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
从生态层面。根据材料一第四段“‘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材料二第二段“‘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更能够揭示哈尼梯田的生态文明价值”,可以概括出,哈尼梯田系统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体现出生态文明价值。
从经济层面。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哈尼族、彝族等山地民族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特征,建立了独特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复合稻作系统”,第四段“此时梯田里水平如镜,黑色的田埂沿着地势和等高线,描绘出疏密不等的曲线,因而哈尼梯田成为让人们流连忘返的天堂”,可以概括出,哈尼梯田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特征,梯田沿着地势和等高线描绘出疏密不等的曲线,成为让人们流连忘返的天堂,形成独有的农业景观,对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现实层面。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当地那些易于耕种的平坝已有其他民族居住,土地紧张”“相对游牧方式来说,农耕方式虽然生产力更高”“要保证作物的产量,就必须更加高效、可持续地利用土地。与坡耕地相比,梯田保水保土的能力大大增强,水稻等粮食的产量显著提高,成为山地农业耕作的首选形式”,可以概括出,哈尼梯田在土地紧张的情况下,选择了新的农耕方式,生产力更高,粮食的产量显著提高,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书
伊萨克•巴别尔
这是我们收发室那个叫库尔丘科夫的男孩子向我口授,由我代书的一封家书。这封信是不应该被遗忘的。我全文抄录了下来,一字未改,完全保留了本来面目。
“亲爱的妈妈叶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本函首先急于要告诉您的是托上帝的福,我还活着,而且身体健康,我希望从你那儿也能听到同样的话。我向您深深地鞠躬,而且是一躬到底,此外,还向……”下面他开列了一大堆亲戚、教亲和干亲的名字。我们就从略了。全文从第二段起照抄不误。
“亲爱的妈妈叶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库尔丘科娃,我急于要函告您,我现在加入了布琼尼同志的红色骑兵军,您的干亲家尼康•瓦西里耶奇也在这里。
“亲爱的妈妈叶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求您尽可能多给我邮点什么吃的来吧。①求您把那头花斑公猪宰了,打成邮包,寄到布琼尼同志的政治部,写明交瓦西里•库尔丘科夫收。每天晚上我躺下睡觉的时候,肚子饿得咕咕叫,又没衣服盖,冻得浑身发抖。请您来封信吧,告诉我,我的斯捷普卡活着还是死了?求您好好照料它,写封信来告诉我——它绊蹄伤了的那条腿伤好了还是没好?还有它两条前腿上的疥疮好了吗?给它钉马掌没有?我求您,亲爱的妈妈叶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天天都给它用肥皂洗前腿,您做了好事,上帝不会抛下您不管的。
“在本函的这一段,我急着要跟您谈谈爹的事,谈谈一年前他老人家怎样杀死了费奥多尔•季莫菲伊奇•库尔丘科夫哥哥。我们巴甫利钦柯的红色骑兵旅向罗斯托夫市发起进攻时,部队叛变了。当时爹在邓尼金部队里当连长。由于那次叛变,我们全都成了俘虏。费奥多尔•季莫菲伊奇哥哥叫爹发现了,爹宰割了他。幸好我很快就逃脱了爹的毒手,回到了巴甫利钦柯同志的骑兵旅,回到了自己的部队。每天午饭我上谢苗•季莫菲伊奇哥哥那儿去吃煎饼或者烤鹅,随后就躺下来睡午觉。那时谢苗•季莫菲伊奇由于作战勇敢,全团上下一致拥戴他当团长,于是布琼尼同志下达了委任状,发给他两匹战马、上等军服,拨一辆大车供他专用,替他运箱笼包裹,还授予他一枚红旗勋章,而我呢,作为他的弟弟,在他鞍前马后工作。后来我们开始追歼邓尼金将军,杀死了他成千上万的人,把他的部队逼入黑海,可是上哪儿也没见到我爹,谢苗•季莫菲伊奇因为太舍不得费奥多尔哥哥了,所以搜遍所有的阵地,捉拿他老人家。可是,亲爱的妈妈,您是知道我爹是什么人的,您知道他的性子有多犟,瞧他都干了些什么,不要脸的,②竟把红胡子染成了黑胡子,黑得像老鸦那样,他换了便装,躲在迈伊科普市,因此没一个居民认出他就是旧制度下那个最最歹毒的、杀人不眨眼的警官。可纸总是包不住火的,有一天,那个干亲家尼康•瓦西里耶奇偶然在一个居民家里看见了他,就给谢苗•季莫菲伊奇去了封信。我们——我、谢苗哥哥和队里一些自告奋勇的小伙子,立刻跨上战马,一口气跑了两百俄里,前去追捕他。
“谢苗•季莫菲伊奇终于抓到了爹,一抓到便用鞭子抽他,还让所有的士兵在院子里排列成战斗队形。这时谢苗把水泼到我爹季莫菲伊奇•罗奇翁奈奇的络腮胡子上,只见颜色顺着胡子淌了下来。于是谢苗问季莫菲伊奇•罗奇翁奈奇:‘爹,落到我手里好受吗?’
“‘不好受,’爹说,‘我要遭罪了。’
“于是谢苗问他:‘那么费奥多尔呢,他落到您手里,被您宰割,他好受吗?’
“‘不好受,’爹说,‘费奥多尔遭殃了。’
“于是谢苗问他:‘爹,您想过没有,您也会遭殃的?’
“‘没有,’爹说,‘我没想到我会遭殃。’
“于是谢苗转过身子对着大家,说:‘可我想到,要是我落到爹手里,您决不会饶我。现在,爹,我们就来结果您的性命……?
“这时,季莫菲伊奇•罗奇翁奈奇便冲着谢苗破口大骂,又是骂娘,又是骂圣母,还扇了谢苗一耳光,就在这时谢苗把我支出院子,所以,亲爱的妈妈叶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我没法给您形容爹怎么给结果掉的,因为我给支出了院子。
“您的亲爱的儿子瓦西里•季莫菲伊奇•库尔丘科夫就此搁笔。③好妈妈,请您好好照料斯捷普卡,您做了好事,上帝是不会抛下您不管的。”
这就是库尔丘科夫的家书,一字未改。我写完后,他拿过信去,贴肉揣在怀里。
“库尔丘科夫,”我问那孩子,“你父亲凶吗?”
“我的父亲是条恶狗。”他忧伤地说。
“母亲要好些吧?”
“母亲还可以。要是您有兴趣,这是我们的合家欢……”
④他把一张磨损了的照片递给我,上面照的有季莫菲伊奇•库尔丘科夫,是个腰圆膀粗的警官,戴一顶警官制帽,一副络腮胡子梳理得整整齐齐,笔直地站在那里,高高的颧骨,一双淡颜色的眼睛虽然有神,却显得愚昧。他身旁的竹椅上,坐着一个瘦小的农妇,穿一件加长了的上衣,长着一张肺痨病患者那种发亮的、怯生生的脸。在靠墙壁那边,紧挨着外省照相馆里那种土里土气的绘有花和鸽子的背景,耸立着两个小伙子——身材高大得出奇,呆头呆脑,大脸盘,爆眼珠,泥塑木雕地站着,好像是在听训。这是库尔丘科夫家的两兄弟——费奥多尔和谢苗。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为瓦西里代写家书,才会知道家书的具体内容,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并反复强调家书内容一字未改,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B. 从瓦西里在家书开篇问候母亲和亲戚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从瓦西里对马儿斯捷普卡的关心中,可以看出他的善良。
C. 瓦西里在讲述爹杀死费奥多尔哥哥时,叙述语调平静,这说明他对费奥多尔哥哥的死并不伤心,二人关系不如他和谢苗哥哥的关系亲近。
D. 谢苗哥哥抓到爹之后,父子二人的对话让人感受到战争状态下的亲情变得冷酷无情,这与《荷花淀》中对水生和其女人的描写截然不同。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句①中详写邮寄小事,符合孩子的口吻,饥寒中得以窥见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
B. 语句②中“老鸦”指乌鸦,用老鸦的黑来写爹将红胡子染成黑胡子,流露出厌恶。
C. 语句③中瓦西里再次请求妈妈照顾他的马,从“围绕中心”的角度来看言不及义。
D. 语句④聚焦瓦西里合家欢照片并以此作结,与家书中的形象相照应,耐人寻味。
8.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标题“家书”堪称好题,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9. 读书小组准备为这篇小说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战争•家庭•人性。请围绕这组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 C 7. C
8. ①“家书”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同时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的主体部分就是对男孩瓦西里写给母亲叶甫多基娅的一封家书的记录。
②“家书”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战争时期的家书带来的本该是亲情、温暖,而这封家书所讲述的却是一家人互相残杀的故事,由此突出了战争对生命、对亲情的摧残。
9. ①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描写战争,全文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是展现了一个处在不同阵营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战斗。
②小说中本应充满爱与温暖的家庭,在战争的硝烟中变得四分五裂,至亲的父子却成了战争中互相残杀的对立面,家庭亲情在战争中泯灭。
③小说以父亲杀害儿子、儿子为兄弟报仇而杀害父亲这样一个家庭成员间互相残杀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泯灭。
【解析】
【导语】《家书》以代书人的角度展现一封战争影响下的特殊家书,捕捉战争时期家庭关系的异化与人性扭曲。通过叙述瓦西里与其父的冷酷互动,表现出战时情感的断裂和人性的复杂。瓦西里的亲情因战争变得陌生而疏离,却又在细节中显露无奈和对家庭的某种渴望。战火中父子反目的绝望和瓦西里对母亲和马儿的挂念形成鲜明对比,将战时个体的困境与心理描绘得细腻且深刻,反映出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多面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
C.“这说明他对费奥多尔哥哥的死并不伤心”错,从后文瓦西里对爹“不要脸”“是条恶狗”的评价和他与谢苗一起去抓爹为费奥多尔报仇中,可以看出瓦西里并不是不伤心;“二人关系不如他和谢苗哥哥的关系亲近”也无文本依据。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从‘围绕中心’的角度来看言不及义”错误。语句③看似游离中心,言不及义,但置于战争中血脉残杀的背景下,更显出战争中生命的轻薄,带给读者的主题思考更加深重。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从情节上,首先,“家书”是小说的结构线索,小说的主体部分就是对男孩瓦西里写给母亲叶甫多基娅的一封家书的记录,以“家书”作为小说的标题,直接还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②从主旨上,从家书的具体内容可知,其讲述了一家人互相残杀的故事,这又与通常的温情的家书形成了鲜明对比,战争时期的家书带来的本该是亲情,温暖,而这封家书所讲述的却是一家人互相残杀的故事,父亲杀死了费奥多尔•季莫菲伊奇•库尔丘科夫哥哥,谢苗•季莫菲伊奇抓到了爹,用鞭子抽他,把水泼到季莫菲伊奇•罗奇翁奈奇的络腮胡子上,还结果了他的性命。通过这个家庭内部亲人之间互相残杀的残酷故事,揭示出了战争的残酷,“家书”本是亲情的载体,却变成了记录亲人互相杀害的故事,以“家书”为标题,具有反讽性,更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围绕三个关键词写短评思路,尤其要注意三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战争•家庭•人性”,是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三个独立的词语。三个关键词贯穿起来,大意就是小说以一个家庭的分裂和互相残杀来叙写战争的残酷,父亲残忍地杀害儿子,儿子为兄弟报仇而杀害父亲,这是一种人性的泯灭,也写出了战争对家庭的戕害。将其分开阐释清楚即可。
①战争:小说的主旨在于揭露战争的残酷,但是在描写战争时回避了宏大的叙事,也没有直接展现战斗的场面,而是以小见大,借一封家书,展现了一个处在不同阵营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内部战斗,之间的互相残杀。
②家庭:本应充满互相关爱与温暖的家庭,在悲惨残酷的战争中,随着硝烟四起,随着立场不同,变得四分五裂,至亲的父子却成了战争中互相残杀的对立面,父亲杀死了儿子,后来父亲也因此被“结果掉”了……家庭在战争中遭到毁灭,亲情在战争中遭到抹杀。
③人性:小说的宏大背景是战争,但是具体的情节是父亲杀害儿子、儿子为兄弟报仇而杀害父亲这样一个家庭成员间互相残杀的故事,本应相亲相爱的一爱人,却反目成仇,却互相置对方于死地,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黑暗,借家庭的毁灭,亲情的抹杀,更加深刻地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的挑战,并反思了人性中的善与美好的泯灭。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者上党足马足甲,后负燕,前触魏,侧肘赵。此天下之郡国,足以事区区于忠烈,无如上党者。明智武健,忠宽信义,攻必巧,战不负,能使万人乐死赴敌,足以事区区于忠烈,天下之人无如将军者。爵号禄位,富贵休显,宜出万死,以副倚注,天下之人亦无如将军者。今者将军负三无如之望,所宜日夜具中喧请①,今默而处者四五岁矣。负天下之三无如者,宜如是邪,不宜如是耶?是以天下之小人,以为将军始者取齐,见利而动,今者安潞,见义而止。诸侯之骄久矣,是以高才之人,不忍及门;仁政不施久矣,是以暴乱不止。若此者,将军行仁政,来高才。苟行仁政、来高才,若非止暴乱,复何汲汲如是邪!
(节选自杜牧《上泽潞②刘司徒书》)
材料二:
今者上党之叛,复与淮西不同。淮西为寇五十岁,根深源阔,取之固难。夫上党则不然,自从安、史南下,不甚附隶,每奋忠义,是以李抱真能窘田悦走朱滔常以孤穷寒苦之军横折河朔强梁之众。及元和十五年,授与刘悟。长庆元年八月,军大乱,杀大将磁州刺史张汶,因劫监军刘承阶。此实承阶侮媒一军,侵取不已。汶既因依承阶,谋欲杀悟自取,军人忌怒,遂至大乱。刘悟卒,从谏求继,其副倅贾直言入责从谏曰:“尔父提十二州地归之朝廷,其功非细,只以张汶之故,自谓不洁淋头,竟至羞死。尔一孺子,安敢如此?”从谏恐悚,不敢出言,一军闻之,皆阴然直言之说。值宝历多故,因以授之,今才二十余岁,风俗未改,故老尚存,虽欲劫之,必不用命。伏以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一百里,关隘多山,井泉可凿,虽有兵力,必恐无功。其用武之地,必取之策,在于西面。今者严紫塞之守备,谨白马之堤防。以青州五千精甲,宣、润二千弩手,由绛州路直东径入,不过数日,必覆其巢。以某愚见,不言刘稹③终不能取,贵欲速擒,免生他患。
(节选自杜牧《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
【注释】①喧请,指申请出兵讨伐河北三镇的叛乱。②泽潞,镇名。③刘稹,刘从谏之侄,从谏卒,稹代其位,抗拒朝命。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李抱真能窘A田悦B走C朱滔D常以孤穷寒苦E之军F横折G河朔H强梁之众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区区,指国家,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词义不同。
B. 副,相称、符合,与常用成语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副”词义相同。
C. 竟,终于、最终,与《与妻书》中“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竟”词义相同。
D. 谨,用作动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的“谨”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党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武器装备充裕,将士聪明睿智,勇猛善战,对维护国家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B. 刘司徒享用尊贵的爵号禄位,拥有众人比不上的声望,却按兵不动,在藩镇叛乱的危局中作壁上观。
C. 监军刘承阶骄横无礼,贪婪无度,觊觎刘悟权位,暗中与张汶图谋的机密泄露后,引发了军中大乱。
D. 杜牧对李司徒直陈己见,认为“河阳西北”地势险要,拥有水资源,如果在此用兵,难以取得胜利。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行仁政、来高才,若非止暴乱,复何汲汲如是邪!
(2)从谏恐悚,不敢出言,一军闻之,皆阴然直言之说。
14. 杜牧认为,若平“上党之叛”,“不过数日,必覆其巢”。请结合材料二,概述其缘由。
【答案】10. BDF
11. C 12. C
13. (1)如果实行仁政、使才能高超的人前来投奔,要不是为了制止暴乱(保国家平安),又为什么这样急切地做呢!(2)从谏恐惧,不敢说话,全军听说后,都暗中认为贾直言的话正确。
14. ①存在上党军民心向朝廷的有利因素 ②有可以致胜的用兵策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李抱真能够使田悦困窘,让朱滔逃走,常以弱小穷苦的军队,打败黄河北部的强悍来敌。
“是以李抱真能窘田悦”中“李抱真”作主语;“窘”是使动用法,作谓语;“田悦”作宾语。所以在B处断开。
“走朱滔”中主语承前省略,“走”是使动用法,作谓语;“朱滔”作宾语。所以在D处断开。
“常以孤穷寒苦之军横折河朔强梁之众”中“孤穷寒苦”作定语修饰“军”,“河朔”“强梁”作定语修饰“众”,所以不能在EH处断开;“以孤穷寒苦之军”作状语,“横折河朔强梁之众”是动宾短语,所以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区区:指国家。/区区:形容感情真切。句意:足以为朝廷忠烈效死的。/因此,心怀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远出做官。
B.正确。副:相称,符合。句意:才符合皇上的倚重。/名声很大,实际情况难以与之相称。
C.错误。竟:终于,最终。/竟:完成。句意:最终羞愧而死。/不能够写完就想放下笔。
D.正确。谨:用作动词,认真部署。/谨:用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认真部署白马的堤防。/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监军刘承阶……觊觎刘悟权位”错误。根据原文“汶既因依承阶,谋欲杀悟自取”,可知觊觎刘悟权位并想取代他的是张汶。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来”,使动用法,使……来;“汲汲”,急切追求;“何……邪”,固定句式,为什么……呢?
(2)“恐悚”,恐惧害怕;“阴”,暗中,暗地里;“然”,认为……是对的。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今者上党之叛,复与淮西不同。淮西为寇五十岁,根深源阔,取之固难。夫上党则不然,自从安、史南下,不甚附隶,每奋忠义,是以李抱真能窘田悦走朱滔常以孤穷寒苦之军横折河朔强梁之众”“今才二十余岁,风俗未改,故老尚存,虽欲劫之,必不用命”,可知把上党叛乱和淮西对比,并举实例说明上党军民常常发扬忠义的精神和气节,忠君的风俗没有改变,元老、旧臣仍思念朝廷,存在上党军民心向朝廷的有利因素。
根据原文“伏以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一百里,关隘多山,井泉可凿,虽有兵力,必恐无功。其用武之地,必取之策,在于西面。今者严紫塞之守备,谨白马之堤防。以青州五千精甲,宣、润二千弩手,由绛州路直东径入,不过数日,必覆其巢”,可知根据地理形势,合理地排兵布阵,做好防守和进攻的用兵策略,就可以致胜。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现在上党地区马匹充足,盔甲齐全,后面靠着燕国,前边挨着魏国,左边和赵国接壤。天下郡国中,足以为朝廷忠烈效死的,没有比得上上党的。(上党地区的将领)聪明睿智勇猛健壮,忠诚宽厚讲求信义,攻打敌人能巧妙取胜,与敌人交战不会辜负君命,能使士卒乐于为国效死。天下将军中,足以为国忠烈效死的,没有人比得上您(拥有)爵号禄位,(地位)富贵显耀,应该豁出性命,才符合皇上的倚重,(这方面)没有人能比得上将军。现在将军您背负着三个别人都比不上的声望,应该日夜向朝廷申请制止暴乱,然而您却在那里沉默了四五年时间。背负着天下三个别人都比不上的声望,应该这样做呢?还是不应该这样做呢?因此天下的百姓,都认为将军起初是只想取得齐国,见利而动;现在安于潞地(不出兵平叛),忠义在前而不践行。各藩镇骄横已久,因此富有才华的人不愿意到其门下;不施行仁政已经很久了,因此暴乱也不能止住。在这种情况下,将军您施行仁政,聚集人才。如果实行仁政、使才能高超的人前来投奔,要不是为了制止暴乱(保国家平安),又为什么这样急切地做呢!
材料二:
现今上党的叛乱,又与淮西的叛乱不同。淮西反叛已近五十年,根基深厚,攻取一定艰难。上党地区则不是这样,自从安禄山、史思明南下以来,(这里)就不太服从,常常发扬忠义(的精神和气节)。因此李抱真能够使田悦困窘,让朱滔逃走,常以弱小穷苦的军队,打败黄河北部的强悍来敌。到了元和十五年,(朝廷将上党)授予刘悟管理。长庆元年八月,军中发生混乱,杀死了磁州刺史张汶,趁机劫持了监军刘承阶。这实在是因为刘承阶(平素)侮辱军队,欺凌掠夺不止。张汶依附刘承阶,(暗中)谋划杀死刘悟并取代其职位。军队官兵憎恶发怒,
于是招致大乱。刘悟死后,刘从谏谋求继承(节度使职位),副使贾直言入内责备从谏说:“你的父亲带着十二个州归附朝廷,他的功劳不小,只因张汶的缘故,自称是用脏东西淋头,最终羞愧而死。你一个后辈,怎么敢这样?”从谏恐惧,不敢说话,全军听说后,都暗中认为贾直言的话正确。宝历年间多变故,于是才把(上党)这个地方授予从谏,到现在才二十来年,(这里忠君)风俗没有改变,元老、旧臣仍思念(朝廷)。(叛贼)即使胁迫他们,(他们)一定不会听从命令。我认为河阳西北,距离天井关有一百多里,关隘多山,井泉可以开凿,即使派出兵力,必然担心无功而返。我们用兵的地方,一定要采取的策略,在于西面。现在要加强紫塞的防备,认真部署白马的堤防。选派青州的五千精锐,宣州和润州的两千弓弩手,由绛州路一直向东进发,不过几天时间,必定颠覆他们的巢穴。依照鄙人不成熟的看法,不能说刘稹最终不能被平叛,重要的是要快速擒拿,免得生出其他祸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浣溪沙•翠葆参差竹径成
周邦彦
翠葆①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曲阑斜转小池亭。
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柳梢残日弄微晴。
[注]①翠葆:原指帝王仪仗的一种,这里形容竹子的青翠茂盛。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荷跳雨泪珠倾”与“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都刻画雨中荷花,但写法有异,各具神韵。
B. 上片最后一句过渡,“小池”既是上句“新荷跳雨”的补笔,又是下片“水摇扇影”的伏线。
C. 上片用“转”写出池边小亭栏杆的曲折多姿,下片着“弄”描出了柳梢随风曼舞的娇柔。
D. 词人以新颖的构思和灵巧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情趣盎然的池景图,意境清新,笔意闲适。
16. 宋人曾赞叹周邦彦词“模写物态,曲尽其妙”,作者是如何写出“荷”“燕”“鱼”三种景物的情态之妙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15. A 16. ①写“荷”:比拟手法,以动写静。把落在荷叶上又不断溅起的雨点比作泪珠倾泻,刻画了雨水在新荷上滚落的姿态,以动态的雨滴写出了静态的荷叶的清新可爱。
②写“燕”:拟人手法。雨停燕回,一个“急”字赋予燕子欲归不能的焦躁和烦乱情态。
③写“鱼”:拟人手法。“惊”字生动地刻画了游鱼敏锐的条件反射及瞬间变化的情景。
【解析】
【导语】这首《浣溪沙》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竹径、荷叶、小池等夏日景物生动描绘。翠竹、小荷、水影、归燕等细节描绘,通过动态和色彩的转换,营造出一个清新且富有生活情趣的园林画面。整首词意境优美,笔意清晰闲适,同时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诗意情怀。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都刻画雨中荷花”错误。《苏幕遮(燎沉香)》原文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句刻画的是昨夜雨停,朝阳新出时的荷花。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新荷跳雨泪珠倾”一句意思是新鲜的荷叶上雨滴四溅,仿佛泪珠流下。“跳”赋予“雨”人或物的动作,富有动态美,“泪珠倾”把落在荷叶上又不断溅起的雨点比作泪珠倾泻,生动地刻画了雨水在新荷上滚落的姿态,以“雨”的动态衬托荷叶的“静”态,突出了荷叶的清新可爱。
②“风约帘衣归燕急”一句意思是帘幕被清风斜斜吹起,雨中的燕子急于归巢。“急”是着急的意思,诗句用来形容“归燕”,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燕以人的情态,大雨初停,因下雨未来得及归巢的燕子着急飞回,“急”形象地写出燕子在雨来之时欲归不能的焦躁和烦乱情态。
③“水摇扇影戏鱼惊”意思是水面上摇晃着扇子的影子,惊起了游弋的鱼儿。“惊”是惊吓之意,此处赋予鱼儿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水中的鱼儿感受到水面上摇晃着扇子的影子,迅速四散逃离的画面,写出了“鱼”的反应迅速及敏锐,令人想象鱼儿的迅速游离导致水面的瞬间变化,极具画面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道,官吏们击鼓敲梆聚集百姓,频繁发号施令,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怎能繁衍生息、生活安定呢?
(2)鲍照面对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在《拟行路难·其四》中以水喻人,写人之贵贱穷通各有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古代诗人常以“对举”的方式让数字入诗,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和“万”。班级即将举行“杜甫诗歌鉴赏会”,小明准备用杜甫的诗句“_____,_____”来讲数字的“对举”入诗。
【答案】①.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②. 且不得暇③. 泻水置平地④. 各自东西南北流⑤. 万里悲秋常作客⑥. 百年多病独登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辍、飧饔、暇、泻、置、频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站在兰州滨河中路黄河南岸,夜幕即将降临。趁着夕阳未落,黄河,让我好好地看看你——你静静地横卧在我面前,东临中山桥、黄河索道,西连《黄河母亲》雕塑,南依小西湖公园,北与“白马浪”为邻。
你安详如雕塑中的母亲,以你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子孙。如今,当周遭的世界变得① ,你仍然是那么朴素,保持着你的端庄与宁静。我凝视着你,想象自己依偎在你的臂膀之上,感受着你的温暖,倾听那轻柔的细语……
站在铁桥上,望着桥下② 的黄河水,想象着黄河水上涨时羊皮筏子在滚滚波涛中漂流的画面。是不是像漓江上的木筏一样,上面站着一位艄公,他握着一根长竿,在水上悠然滑行?其实,羊皮筏子比木筏更轻便。将几块羊皮绑在一起,吹足气,即成黄河上来去自如的筏子,即使水流湍急,也能横渡激流。
夜色深沉,北岸白塔山上寺院的灯火亮了起来,兰山索道闪着彩色的光。我依然痴痴地伫立在黄河岸边。夜色中的黄河固然另有一番风情,但更让我留恋的还是黄河本来的面目,那不经装饰的母亲般的面容。
黄河,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在我的心头!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0. 文中既用“黄河”又用“你”来称呼黄河,这样表达有何作用?
【答案】18.
①流光溢彩/五彩缤纷
②风平浪静/水波不兴19.
比喻。用母亲来比喻黄河,用“母亲般的面容”来喻指黄河本来的面目,突出了黄河的本色,表达了对黄河的敬爱。
20.
①用“黄河”,以第三人称来描述,显得客观庄重;
②用“你”,显得亲切,有拟人化效果,便于抒发真挚情感;
③称呼的转换,使得情感的抒发更为灵活,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文中描述周遭世界变得的情况以及后文黄河仍然那么朴素、端庄宁静可知,世界变得的情况与“朴素”是相对的,此处成语语境形容世界变得多彩绚丽,故可填 “流光溢彩” 或 “五彩缤纷”。流光溢彩:形容光彩明亮华丽,跳动闪烁。五彩缤纷:形容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②从后文“想象着黄河水上涨时羊皮筏子在滚滚波涛中漂流的画面”可知,这里说的是当下桥下黄河水的状态,当下的黄河水状态是不波涛汹涌的,此处成语语境形容水很平静,故可填 “风平浪静” 或 “水波不兴”。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水波不兴:没有涟漪和波纹,形容十分平静。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黄河”,喻体是“母亲”,把黄河比喻成母亲,用 “母亲般的面容”来喻指黄河本来的面目。
②表达效果:生动想象地突出了黄河的本色,就像母亲一样的朴素、端庄、宁静。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黄河深深的敬爱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用第三人称来称呼黄河,如文中“夜色中的黄河固然另有一番风情……”,可以客观地描述黄河的特点,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显得客观庄重。
②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如文中“你安详如雕塑中母亲,以你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子孙”,显得非常亲切,赋予了黄河人的情感和特性,有拟人化效果,增强了作者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的效果。
③两种称呼的转换,使得情感的抒发更为灵活多样,既能有客观的介绍,又能情感的表达,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我们使用了可再生能源,那煤炭就没用了吗?① 。因为煤是碳氢化合物,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材料。煤不是单纯的碳,煤中的碳氢比是1∶0.8,也就是每10个碳原子伴有8个氢分子。如果用煤当燃料,就相当于把氢也一起烧掉了。如对煤进行分质利用,把煤所含的碳变成焦炭或半焦,就可以把氢拿出来利用。
那么问题就是,将煤分质利用后,半焦要如何处理?如果用来烧,还是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② 。我们知道碳本身也是还原剂,如果把半焦加热到一定温度,碰到二氧化碳,就会把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中国乙醇的生产量只有200万吨/年,不及美国的二十分之一。中国要生产乙醇,但苦于粮食短缺。一氧化碳在制作乙醇上具有一定优势,如果我们用一氧化碳做原料,③ 。
最近我国正在研发一项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的技术,把发电厂烟囱里的二氧化碳气体重新变成固体储存或者使用起来。发电厂烟囱里的二氧化碳约占所有气体的14%,科学家通过一些技术可以将烟囱里的二氧化碳气体变成粉末进行回收,然后作为材料制造干冰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之中。
如果摆脱了能源的匮乏,我们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即从化石能源时代进入到可再生能源时代。届时,化石能源也将从燃料变成材料。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章结尾,作者得出“化石能源也将从燃料变成材料”的结论,请你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写出作者推论的大小前提。
关于大小前提和结论的示例如下: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答案】21. 示例:①答案是否定的 ②要为半焦找到出路 ③就会减少粮食消耗
22. ①大前提:再生能源能够从燃料变成材料;②小前提:化石能源可以再生。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此处语境应为对“如果我们使用了可再生能源,那煤炭就没用了吗?”这一提问的回答;再结合后文“因为煤是碳氢化合物,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材料”的阐释可知,此处可填“答案是否定的”。
第②处,此处是对“半焦要如何处理”的回答,和“如果用来烧,还是会产生二氧化碳”为因果关系,后文的“如果把半焦加热到一定温度,碰到二氧化碳,就会把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是在寻求解决办法,解决半焦产生二氧化碳的问题,故此处可填“要为半焦找到出路”。
第③处,结合上文“中国要生产乙醇,但苦于粮食短缺。一氧化碳在制作乙醇上具有一定优势”可知,如果我们用一氧化碳做原料可减少粮食消耗,故此处可填“就会减少粮食消耗”。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参考示例“三段论”推理过程中的逻辑关系,再根据所给的“化石能源也将从燃料变成材料”这一结论,结合文章内容反推。由“最近我国正在研发一项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的技术,把发电厂烟囱里的二氧化碳气体重新变成固体储存或者使用起来”可知,大前提为:要为半焦找到出路,即再生能源能够从燃料变成材料;再由“如果摆脱了能源的匮乏,我们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即从化石能源时代进入到可再生能源时代”可知,小前提为:化石能源可以再生。最后得出“化石能源也将从燃料变成材料”的结论。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请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跨越“马失前蹄”
一幅名为《马失前蹄之后》的漫画,以其简洁的笔触勾勒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图景:主人公在一次骑马摔倒后,便放弃了驰骋的豪情,只敢小心翼翼地牵着马儿踽踽独行。这幅漫画,恰如一面明镜,映照出生活中一些人面对挫折时的怯懦姿态——因一次失败而裹足不前,被“心理阴影”的阴霾笼罩,丧失了搏击长空的勇气和动力。
诚然,人生漫漫,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谁又能一生顺遂,不经风浪?面对突如其来的失败,我们难免会感到沮丧、失落,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然而,如果任由这种负面情绪在心头蔓延,任由恐惧的藤蔓缠绕心灵,我们就会像漫画中的主人公一样,选择逃避和退缩,最终只能在原地徘徊,与梦想渐行渐远。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那些最终摘取胜利果实的人,往往都具备跨越“马失前蹄”的勇气和智慧。他们不惧怕失败,而是将每一次跌倒都视为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正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次“马失前蹄”,都是为了下一次能够走得更稳、更远,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
古往今来,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哪一个不是历经磨难,才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人生?司马迁惨遭宫刑,却以顽强的毅力写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苏轼屡遭贬谪,却在逆境中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留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诗篇。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跨越“马失前蹄”,需要的是直面失败的勇气,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
更重要的是,跨越“马失前蹄”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一味地沉溺于失败的痛苦中,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只有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自身不足,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调整心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挑战,将每一次“马失前蹄”都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最终破茧成蝶,拥抱成功的喜悦。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时的领先并不代表最终的胜利,而一时的落后也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重要的是,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勇敢、坚韧的心,不畏惧“马失前蹄”,在跌倒中不断学习、成长,最终抵达梦想的彼岸,谱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式材料作文题。
漫画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骑马人骑马飞奔,却不幸“马失前蹄”,人被摔了下来。第二部分展现了同一个人牵着马小心谨慎地行走,脸上带着一丝胆怯。漫画中信件上“急”字暗示了骑马是为了传递信息,完成任务。对比两幅图,可以看出骑马人在经历了“马失前蹄”后,不敢再骑马,转而选择步行牵马。
就材料而言,文章可以从“马失前蹄”的经历出发,探讨如何正确面对失败,走出心理阴影,最终实现目标;也可以从漫画人物的行为入手,分析其行为的消极影响,并指出积极进取的重要性;还可以分析“马失前蹄”带来的教训和经验。既要肯定谨慎小心的重要性,也要强调不能因噎废食,要勇于挑战自我。
写作时,文章开篇可通过简洁的漫画描述,引出“马失前蹄”后的心理变化,并运用设问,引发读者思考为何人们会在遭受挫折后选择退缩。在论述过程中,首先分析原因,可运用举例论证,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例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挫折经历,论证人们在遭受挫折后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害怕失败等心理,从而变得惧怕和消极。然后提出对策,可运用对比论证,对比“畏惧退缩”和“勇敢面对”两种不同态度下的不同结果,并结合道理论证,引用名言警句,例如“失败是成功之母”等,阐述如何克服心理阴影,例如积极进行心理暗示、寻求他人帮助等,最终重新找回自信和勇气。文章结尾,再次点明漫画寓意,强调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并运用比喻论证,将人生比作航行,鼓励读者勇敢面对挑战,乘风破浪,到达成功的彼岸。
立意:
1.面对挫折要勇于克服心理阴影。
2.不畏失败,勇于挑战。
3.自我成长需要不断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