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即将启动。6月23日,教育部发文强调,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个人炒作“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复读生”等信息。
要求严禁炒作高考状元
教育部官网23日信息显示,2021年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即将启动。为进一步规范做好高考志愿填报工作,23日,教育部提出,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或个人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活动的监管,对于存在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收取高价咨询费用、违规开展培训服务的中介机构、网站、APP等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同时严禁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复读生”等信息。
拒绝高考状元商品化
严禁炒作“高考状元”说了很多年,2004年开始,教育部就下过禁令。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每到高考成绩公布之际,“抢状元”依然是个保留节目。不能提状元,就说“学霸”、“学神”,反正大家心领神会就行。所以,今年禁令升了级,不仅“高考状元”不许炒作,“高分考生”、“升学率”也不许炒作,不知效果能不能立竿见影,但至少是表明了主管部门的态度。
教育部之所以下这道禁令,初衷非常明确,就是坚持正确的教育评价导向。什么是正确的教育评价导向呢?就是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虽然高考录取看成绩,的确是当下的现状,但多元化的、创新的评价体系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构建之中。“状元”一词中,本身就包含了“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陈旧观念,对“状元”的追捧本身也具有相当的功利性质,这与正确的教育评价导向,当然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主管部门出手规范,以正视听,并不是管得太宽,而是出于纠偏行为,摆正心态的考虑,彻底消除“高考状元”的炒作空间,让教育回归本真。
每年出现的各种炒作“状元”之举,看似崇文重教,劝人勤学,正能量满满,但其实无非是利用大众的好奇心和虚荣感,炫炫成绩,做做生意。最热衷于炒作“状元”的是谁?从来并非状元本人及其家长,而是学校和教育机构。高中以培养出状元为骄傲的资本,也希望将其转换为排名和招生的资本;高校以招揽到状元为功绩,也希望将其嵌上自己的金字招牌,成为这一年最闪亮,最惹眼的钻石;而最会巧立名目的教育机构,则是打着巡回演讲,出书直播等旗号,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状元流量变现。所有这些不顾一切的炒作,并没有多少真的是为了“状元”本人,为了莘莘学子,而是为了满足大人们的欲望,最终将“状元”商品化。
但也有人说,被商品化对于“状元”来说也不坏啊,好不容易考得这么突出,赚点钱怎么了?而且,分享学习经验,也对大家有益啊!这话看似有理,其实避实就虚。学习因人而异,听过“状元”分享会,对此抱有期望的人就会知道,从“状元”那里学到的学习经验,并非适用所有人。因为,“状元”头衔是考试排名的产物,考试成绩当然各凭实力,但要说谁能绝对靠实力就排第一,却是罕见。很多时候,“状元”之所以夺魁,与天赋、心理素质、家庭环境甚至运气,都有关系,偶然性极大。而这些,都是无法分享和复制的,简单来说,不是“状元”愿意教,你就能学得会的,大部分时候,只是感受一下世界的参差。
退一步想,摘掉从天而降的锦帽,所谓的状元,也不过就是个刚刚成年的孩子,虽然考试成绩好,未必就懂得了人生的变幻,社会的复杂,过于疯狂的商业炒作,或许会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让他们头脑发热,自我膨胀,在人生重要的路口,站在最好的起跑线上,却迷失了方向。
既然“一考不会定终身”已经是社会共识,也是民心所向,那么不炒作“状元”就应是顺理成章的事。高考成绩很重要,但对于所有考生来说,更重要的都是高考后的人生。状元并非都能一路顺遂,学渣未必不能在社会大学中大展拳脚,而我们所向往的教育,其本真就是,让每个人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在人生各个阶段,都能坚持走正确的路,务本向善,求真立美,活得健康而快乐。
所以,压抑无谓的好奇心,以平常心面对放榜日,正确总结和分享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给予所有考生和准考生积极的鼓励,并且为每一年的进步,留下更为清晰,更具实际意义的范本,需要全社会对高考“状元”祛魅,拒绝将“状元”商品化,让教育更公平,更纯粹,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