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时间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得名元宵节。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元宵节的主要习俗包括赏灯、吃汤圆(或称元宵)、猜灯谜等。
元宵节的起源及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元宵节的习俗
1、吃汤圆、元宵
俗话说南汤圆,北元宵。南方人过元宵节是要吃汤圆的,汤圆是像饺子一样放进馅包出来的。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是北方吃的。它是先将馅切成块,沾上水,放入装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滚出来的。不管南北,都寓意着团团圆圆。
2、打油茶
正月十五打油茶,主要流行于广西、贵州、湖南等地的侗族和瑶族,也叫“吃豆茶”,这天是元宵佳节,他们都会用油茶款待客人。
3、元宵茶
在我国陕西、福建一部分地区流行在元宵节这一天喝元宵茶的习俗。这里的“茶”,可是在热汤面中放入各种蔬菜、水果、瘦肉、虾肉、鲜鱼等,还要再加胡椒、茴香等调味料等煮成“粥”。
4、生菜
元宵节,广东人流行“偷”生菜,然后,将偷来的生菜与糕饼拌在一起煮了吃,“生菜”和“生财”同音,很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