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藩镇割据的原因有唐朝中前期的持续扩张,边患压力太大,对外大规模用兵不断,中国传统的经济和财税结构并不能支撑一个体量太庞大的帝国,要么牺牲了效率,要么牺牲了稳定。
唐朝形成藩镇割据的原因有哪些
1、安史之乱后朝廷未能有效治理藩镇问题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国力急剧下降,唐朝内部也面临着诸多其他问题,比如说宦官、奸臣专政以及少数民族侵略等问题。
无论是唐肃宗还是唐代宗都被这些问题搅扰的头疼,根本没时间处理藩镇割据的问题。给了藩镇割据壮大的时间。
从这几位皇帝的行为也可以看出唐朝时期政治制度存在的缺陷,那就是对于中央政府的权利极为重视,对于地方权利的限制明显是忽视了。
当然,唐朝后期,唐朝的中央政府对于藩镇的壮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却治标不治本。比如说唐代宗在位时将曾在边疆戍边的神策军划归于中央军,牵制地方藩镇。
可惜唐朝中后期的皇帝们对于宦官太过信任,朝堂之上出现了宦官专权甚至是领兵的情况,神策军的指挥权也落入了宦官之手。
2、藩镇节度使获得了兵、钱、粮
唐朝初期,朝廷征兵采用的是府兵制,由朝廷征兵,当兵者要自备装备服兵役。
但府兵制到了唐朝时期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接连不断的战争使得府兵制招募来士兵远远不够用,且当时府兵制招兵士兵的积极性不高,井田制崩塌造成许多农民需要参军获取口粮。于是唐玄宗时期募兵制开始实行,大量的社会闲散人员成为职业士兵。
府兵制被募兵制代替之后,朝廷无法派遣大量的军队到地方去,而募兵制则给了地方招募士兵的机会,由此各个地方开始大规模扩充军队。
唐朝的中央政府无法对于地方军队进行很好的监控,使得地方节度使们的军事实力急剧增强。在地方当兵的士兵领谁的军饷自然就听谁的话,将领与士兵一条心,这对于中央来说威胁极大。
除了在军事上放权给地方以外,唐朝中央政府对于经济上的放权也使得地方节度使逐渐壮大。府兵制之所以能够在唐朝前期实行,是依附在井田制之上。
募兵制代替府兵制之后,井田制随之瓦解,屯田制盛行。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因为战乱各地的经济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唐朝中央政府根本无暇顾及各地方破碎的经济,只能任由地方建设经济。
各地方节度使为了养活管辖之下的士兵纷纷开始屯田,屯田制是古代地方势力壮大实力的重要手段。当年曹操为了给自己争霸天下提供军粮便听从了谋臣的建议实行的屯田制。
3、唐朝军事制度固化未能及时改革
另外,唐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制度固化严重,难以进行改革。唐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军事制度大力发展的朝代。
尤其是政治制度非常完善,但也非常复杂,到了唐朝后期这样的政治制度并不能适应朝代的发展,重视中央、轻视地方的政治制度已经固化,难以改革,军事制度也是一样。
唐朝政府非常重视中央军,明知道地方军队发展迅速却不想办法进行遏制,军事制度固化下来未能改革。
到了唐玄宗时期,中央军早已经腐朽不堪,战斗力极差。地方节度使的军队常年在边境作战,作战能力极强,中央军与之交战简直是不堪一击。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叛军一路向洛阳杀奔而来,洛阳城城池坚固,还有几万中央军守城,结果没多久洛阳城就被攻破了,都城长安就暴露在叛军眼下,逼得唐玄宗只能带着杨贵妃等人慌忙出逃。可见中央军的战斗力是多么的差劲。
藩镇割据带来的恶劣影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唐朝中后期形成的藩镇长期割据问题并非短时间形成的。唐朝中央政府本身存在极大的问题,无力制约藩镇发展,更没有办法在藩镇发动叛乱时进行有力对抗。
各种有利于地方囤兵、囤粮、囤钱政策使得藩镇势力不断膨胀,以至于有了与中央政府叫嚣的资本。
唐朝中后期藩镇长期割据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藩镇与藩镇之间相互攻伐,中央与藩镇之间相互攻伐,以至于唐朝中后期战乱不断,导致已经没落的大唐王朝更加贫弱不堪。
好在民心多是向着大唐王朝,而藩镇与藩镇之间相互牵制,再加上宦官统领的来自中央的神策军,几股势力平衡之下,大唐王朝顺利在安史之乱之后又延续了一百多年。
直到黄巢起义爆发,各个藩镇与中央的微妙平衡被打破,失去控制的藩镇推翻了大唐王朝。中原大地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藩镇问题真正得到解决还是北宋时期,北宋皇帝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重文抑武,削减武将的权利,节度使手中的兵权被收回,藩镇问题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