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huǒ zàng)

拼音huǒ zàng
注音ㄏㄨㄛˇ ㄗㄤˋ
近义词火化
反义词土葬水葬

基本释义

[ huǒ zàng ]

(动)用火焚化人的遗体,骨灰装入容器埋葬或保存。

详细释义

火葬 [huǒ zàng]
  1. 谓把尸骸投入火中焚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渤海 太守 史良 好一女子,许嫁而不果, 良 怒,杀之,断其头而归,投於灶下,曰:‘当令火葬。’”

  2. 葬法之一。用火焚化死人遗体,将骨灰装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盛行于古 印度 ,后随佛教传入 中国 。

    明 清 时官府禁火葬。《南史·夷貊传上·扶南》:“死者有四葬……火葬则焚为灰烬。”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送终殯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火葬》:“火葬之俗,盛行於 江 南,自 宋 时已有之。”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我死了,你就给我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