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震惊调查:恢复高考30年以来,1000余下场悲惨,无一成为行业领袖。面对这样的结论,众说纷纭,也有观点认为,高考状元历来被置于风口浪尖之上。有些人不喜欢见贤思齐,而是专好"掐尖"。以自己的一孔之见来判断别人的成败得失根本不科学。难道状元们过着平凡的生活,就一定是没落了吗?
其实,从2012年开始,就有人唱衰高考状元,他们无非表明当今的应试教育下,高分低能。所谓高分低能,即泛指在学校教育中,在学业评价上能够获得高分数,但是在工作和生活的实际中却表现较差,在工作、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的现象。不可否认,的确有少数“高分低能”者,不过被肆意放大化了。渲染高分低能是一些低分但不一定高能学生的护身符,他们为自己“厌学”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高分低能。于是他们大肆往高分同学身上泼污水,带“低能帽”,骂老师,骂高考,骂应试教育。学生一骂,家长也跟着骂,“专家”觉得大家都骂自己不骂对不起大家的口水,也骂。
难道那些“高分”者就真的“低能”吗?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毫无疑问是十分先进的制度,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为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条可以施展才华的唯一通道。再则,从科举制度创立以来凡有作为的政治家、文学家大多是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绝大多数还是进士及第。例如:唐代——狄仁杰、张九龄、王维、白居易;宋代——包拯、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明代——刘伯温、朱升、张居正、海瑞、顾炎武;清代——赵翼、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举人)、张之洞等等举不胜举。
近现代高分高能者也是大有人在。比如化学家侯德榜院士,当年考清华12门功课1200分满分,但他的动手能力也很强,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从读私塾到考入唐山路矿学堂。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还有,当年奔赴大西北搞“两弹一星”的专家学者,我们现在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们,他们当中哪一个不曾是“高分”者。再说,当前执政的政治局常委中绝大多数出自清华、北大等名校,最起码也出自重点大学。因此,对不可一概否定,所谓“高分低能”纯属“伪命题”,或者说是拿生活中的个例来误导民众。
状元作为高分考生的代表,至少说明了他们符合接受更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他们也许不是奇才,但至少是通过奋斗进入社会中坚阶层的代表。高考状元也许不是智力出众的天才,但他们的成功至少表明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高考时稳定出色的发挥,这是大多数学生可以学习和效仿的。至少说到说到高考状元下场悲惨更是“悖论”。近年来四川文理科第一名发展情况如何?华西都市报记者进行了追踪。
2004年省高考文科第一名江伟丽,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近况:在北京大学就读时,江伟丽获得明德奖学金。2006年作为交换学生公派新加坡留学(课程),2008年3月代表北京大学参加在奥地利举行的世界大学生法律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她是北京大学法学院辩论比赛冠军,并且作为法学院辩论队主力,参加北京大学各种辩论会,取得优异成绩。2008年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现在,江伟丽就业于美资中伦律师事务所,是一位的妈妈。
2005年省高考文科第一名邱汛,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近况:邱汛的母亲是内江师院的英语(课程)教师,7岁那年,她送给了令邱汛终身难忘的一本书——《在北大等你》。“踏实、认真、细致”是母亲对女儿的评价。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邱汛终于拿到了进入北大的门票;大学四年的努力,又让她从有16位省第一名的班级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保送到北大研究生班继续学习。大学期间,邱汛曾先后到美国、德国、中国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实习,这些经历更丰富了她的视野。目前,邱汛在北京从事有关金融投资方面的工作。
2005年省高考理科第一名兰雪,就读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近况:兰雪在清华大学读土木工程、经济学双学位。本科时期他就在股票、保险等金融领域实战操作,积累到专业经验,也培养了胆识。开朗的兰雪爱好游泳和跑步,他“不追求竞技,纯粹爱好运动,喜欢享受生活。”大四那年,被直接保送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进行研究生学习。目前,他在北京西南证券从事金融投资方面的管理工作。
2007年省高考理科第一名杨阳,就读于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系。在高中班主任冯中惠眼中,杨阳一直是个刻苦努力的学生,上课时间认真听讲,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他在清华大学取得了数理基础科学的学士学位,后到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材料化学与科学专业硕博连读。到了美国后,这份努力被导师赏识,一些重要的课题常常落到他的手中。他在中开朗健谈,酷爱体育。
以上事例表明,“30年1000余高考状元下场悲惨”是伪命题。一名考生能成为高考状元,具有很多偶然因素,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能成为高考状元的学生,必定是学习成绩优异者。而学习成绩优异,即使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之下,我们也显然不能认为他就是“低能”、“低素质”,就是“书呆子”,更不能武断地将“高分”与“低能”画等号。虽然取得“高分”的学生未必“高能”,但从总体上看,“高能”总是与“高分”相联得更紧密,而不是与“低分”联系得更紧密。就生活质量的好坏而论,也是如此。
还应看到,高考状元流失海外严重,中国顶尖人才流失居世界首位!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称,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高考状元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全国“状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70%。而这则新闻之所以引发关注,关键词为两个,其一是“高考状元”,其二是“70%”。在社会公众还普遍将高考状元作为最优秀学子代表的当下,如此高的出国率,多少令国人耿耿于怀:优秀学子为什么不留在国内,而是选择“一路向西”、远走异乡。
事实上,一个理性、包容的社会,应当尊重所有为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的人们。渴望高考状元“一飞冲天”的愿景虽然美好,却难以在现实中上演。更何况,高考状元通过高等教育和职场生涯实现了社会流动和阶层跨越,即使在国内“默默无闻”,也应该理解和包容。恰恰高考状元流失海外严重的现象才应该反思,让更多的包括高考状元在内的优秀人才回国效力,才不失为一桩幸事!
综上所述,“30年1000余高考状元下场悲惨”也好,“高考状元今何在?”也罢,无非向我们说明——高分低能已成趋势,应试教育彻底失败,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高考应该取消。然而,在没有更好选拔人才制度的前提下,贸然取消高考制度,人才又从那个渠道输送而来?衡量能力的标准又是什么?难道是低分高能吗?即使目前的高考是失败的,在找到合适的改革前也不能取消。